第四节  地形和地面特性与气候

一、地形与气温

    世界陆地面积占全球面积的29%,不仅分布形势很不规则,而且表面起伏悬殊,最高山峰——珠穆朗玛海拔8848m,最低洼地——死海沿岸-392m。根据陆地的海拔高度和起伏形势,可分为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等类型,它们以不同规模错综分布在各大洲,构成崎岖复杂的下垫面。这些下垫面,又因沉积物、土壤、植被等的差异,具有不同的特性,使陆气相互作用的过程更为复杂。

一、地形与气温

地形与气温的关系十分复杂,大地形的宏观影响能对大范围内的气温分布和变化产生明显作用,局部地形的影响也能使短距离内的气温有很大的差别。

(一)高大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绵亘的高山山系和庞大的高原是气流运行的阻碍,它们对寒潮和热浪移动都有相当大的障壁作用,同时它们本身的辐射差额和热量平衡情况又具有其独特性,因此它们对气温的影响是非常显著而广泛的。现以我国青藏高原为例简述如下:

1.机械阻挡作用

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矗立在29°—40°N间,南北约跨10个纬度,东西约跨35个经度,有相当大的面积,海拔在5000m以上,有一系列的山峰超过7000—8000m,占据对流层中低部,犹如大气海洋中的一个巨大岛屿,对于冬季层结稳定而厚度又不大的冷空气是一个较难越过的障碍。从西伯利亚西部侵入我国的寒潮一般都是通过准噶尔盆地,经河西走廊、黄土高原而直下东部平原,这就导致我国东部热带、副热带地区的冬季气温远比受西藏高原屏障的印度半岛北部为低。表6·10ACE三站位于印度半岛北部,其冬季各月平均气温皆分别比同纬度、同高度的BDF三站为高,其中尤以CD两站的差异最大。这是由于D站沅陵正位于高原以东的平原上,寒潮畅通无阻,而C站德里又位于高原以南的正中地位,屏障效应十分显著的缘故。

冬季西风气流遇到青藏高原的阻障被迫分支,分别沿高原绕行。从冬季北半球700hPa500hPa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在高原北部冬季各月都是西北侧暖于东北侧,高原南半部,则东南侧暖于西南侧,这显然是受到上述分支冷暖平流的影响所致。因西风在高原西侧发生分支,于是高原西北侧为暖平流,西南侧为冷平流,绕过高原之后,气流辐合,东北侧为冷平流,东南侧为暖平流。

夏季青藏高原对南来暖湿气流的北上,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不过暖湿气流一般具有不稳定层结,比冷空气易于爬越山地。从夏季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由巴基斯坦北部和东北部阿萨姆两个地区总是有两个伸向西藏方向的暖舌,其中有一部分暖湿气流越过高原南部的山口或河谷凹地,流入高原南部,这是形成雅鲁藏布江谷地由东向西伸展的暖区的重要原因。

青藏高原阻滞作用对气温的影响,不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并且波及到对流层中层。根据我国衢县与同纬度德里各高度上月平均气温的比较,可以看出在500hPa及其以下各层的气温皆是衢县低于德里,尤其是冬半年的差异更大。 

6·10印度半岛北部与我国同纬度地区冬半年气温()的比较

 

2.热力作用

将青藏高原地面的气温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冬季高原气温偏低,夏季则偏高。根据观测资料分析计算表明,高原地-气系统逐月向四周大气输送的热量如表6·11所示。从11月至翌年2月是四周大气向高原地-气系统提供热量,这时青藏高原是个冷源,其强度以12月、1月份为最大,向四周自由大气吸收热量600J/cm2d。春夏季青藏高原是个强大的热源,其强度以67月份为最大,向四周大气提供热量850J/cm2d以上。就全年平均而论,青藏高原地-气系统是一个热源。冬季青藏高原的冷区偏于高原的西部。夏季的暖区范围很广,整个对流层的温度都是高原比四周高,再往高层暖区范围扩大,到了100hPa层上,温度分布出现高纬暖、低纬冷的现象。 

6·11 青藏高原地-气系统逐月向四周大气输送的热量

 

从青藏高原的地面气温看来,具有如下特点:

1)地球的第三极地: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特别低,它虽位于副热带、暖温带的纬度上,但在高原主体北部祁连山以及巴颜喀拉山东部1月平均地面气温出现-16—-18℃的闭合等温线,盛夏7月尚有大片面积平均气温<8℃,冬夏皆比同纬度东部平原平均气温低18—20℃

2)气温日、年较差大:青藏高原上地面气温日较差比同纬度东部平原地区和四川盆地都大,比同高度的自由大气更大,气温年较差亦比同高度的自由大气为大,但因海拔高耸,比同纬度东部平原则稍小。

3)气温季节变化急,春温高于秋温:青藏高原上春季升温强度大,特别是当积雪消融之后,雨季未到之前,高原因受强烈的日射,增温甚快,秋季降温速度亦快,春温高于秋温,例如高原上的班戈4—10月气温差为2.8℃,而汉口同时期温差为-1.4℃

以上这些情况都说明高原气温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二)中小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中小地形对气温的影响也是相当复杂的。首先由于坡地方位不同,日照和辐射条件各异,导致土温和气温都有明显的差异。在我国,多数山地是南坡的温度高于北坡,古诗咏大庾岭的梅花,有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之句,就是山坡两侧气温殊异的极好写照。据庐山实测资料,南坡1.5m高度的气温在6—9月与同高度山顶相比,晴天平均高2.1℃,多云天高1.8℃,阴天高1.5℃,雨天高0.8℃,在有冷平流时可高2.6—3.3℃;北坡的气温在4—6月与同高度的山顶相比,晴天平均低0.8℃,多云天低0.6℃,阴天低0.4℃。再以小地形南京方山(一个相对高差约190m的孤立山岗)为例,在冬季晴天,距坡地1.5m高的日平均气温,南坡比北坡高1℃左右,比东坡和西坡高0.6—0.7℃,最高气温南坡比北坡约高2℃,比东坡和西坡高0.7—1.6℃,最低气温各方位之间的差异较小,最多不超过0.7℃

其次,地形凹凸和形态的不同,对气温也有明显的影响。在凸起地形如山顶,因与陆面接触面积小,受到地面日间增热、夜间冷却的影响较小,又因风速较大,湍流交换强,再加上夜间地面附近的冷空气可以沿坡下沉,而交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因此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皆较小;凹陷地形则相反,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又处于周围山坡的围绕之中,白天在强烈阳光下,地温急剧增高,影响下层气温,夜间地面散热快,又因冷气流的下沉,谷底和盆地底部特别寒冷,因此气温日较差很大。图6·28表示三种不同地形的气温日变化曲线,从图上可以看出,无论冬、夏都是山顶气温日振幅小,谷地气温振幅大,陡崖介乎二者之间。

 

此外,在同样的地形条件下,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山地气温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情况都是随着地方海拔高度的加大,气温下降。根据我国多数山区实测资料看来,大都是夏季气温递减率大,冬季递减率小,这与我国季风气候有关。冬季大陆偏北风盛行,海拔低的地方冬温不高,其气温随高度递减率乃较小。夏季偏南风盛行,加以低层日射增温比较强烈,因此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的递减率乃相形增大。但亦有部分地区因局部气候条件的特殊,山地气温随高度递减率的季节变化有所不同。各山区在不同坡向不同高度阶段内,气温递减率亦有差异,情况比较复杂。

 

 

[设本页为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