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热带高压

参考文献列表

1、
【题 名】夏季东亚西风急流扰动异常与副热带高压关系研究
【作 者】杨莲梅[1,2,3] 张庆云[1]
【刊 名】应用气象学报.2007,18(4).-452-459
【关键词】东亚西风急流 扰动异常 副热带高压
【文 摘】利用1979-2003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探讨夏季(6—8月)200hPa东亚西风急流扰动异常与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研究指出:夏季200hPa东亚西风急流扰动动能加强(减弱),东亚西风急流位置偏南(偏北)、强度偏强(偏弱);东亚西风急流扰动动能强弱不仅与北半球西风急流强弱和沿急流的定常扰动有关,而且还与东亚地区高、中、低纬南北向的扰动波列有关,亚洲地区是北半球中纬度环球带状波列异常最大的区域。夏季200hPa东亚西风急流扰动动能加强(减弱),南亚高压的特征为位置偏东(偏西)、强度加强(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特征为位置偏南(偏北)。东亚环流特别是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东亚西风带扰动异常的响应由高空东亚西风急流南侧的散度场及其对流层中下层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垂直速度距平场变化完成。
2、
【题 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台风相互作用的数值试验研究
【作 者】任素玲[1,2] 刘屹岷[1] 吴国雄[1]
【刊 名】气象学报.2007,65(3).-329-340
【关键词】台风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相互作用 数值试验
【文 摘】利用1958-1998年台风资料,对台风路径进行分类,挑选出3类常见路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成分析,证实不同的台风路径所对应的副热带高压(副高)形势不同。台风西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大,呈东西向带状,台风沿着副高南部西行,副高在整个过程中西伸;转向路径时,副高开始呈东西向带状,随着台风的移动副高主体东退,在160°E附近中间断裂;北上路径的台风对应的副高主体偏东。在此基础上,利用气候模式R42L9在不同的初始场中加入相同的温度扰动,成功模拟出西行和北上路径的台风,验证了不同副高形态对台风路径的不同影响。对模拟结果的分析还发现,台风可以引起正压Rossby波向中高纬度的传播。由于背景流场不同,不同移动路径的台风其波动能量的传播路径也不同,从而对中高纬度环流和西太平洋副高产生不同的影响:与北上台风不同,西行台风在其西北方向激发出正变高,使西太平洋副高加强西伸。
3、
【题 名】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北侧一次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
【作 者】龙利民[1] 陈亮[1] 江航东[2] 姜玉印[1]
【刊 名】暴雨灾害.2007,26(1).-68-72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 旋转环流 出流边界 弓型回波
【文 摘】2005年7月15日14时到16日08时,宜昌市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根据宜昌多普勒天气雷达每6min一次体扫监测信息,分析了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北侧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在山地向平原过渡的地带,当对流云发展到最旺盛阶段并出现地面强降水时,在其基本反射率最低仰角产品中存在出流边界;弓形回波、带状回波的走向与环境风场几乎成正交时,给所经之地造成异常剧烈的天气,且灾害性大风均出现在径向速度场中具有旋转性环流的强单体移动的下风方。
4、
【题 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下北京区域性暴雨的个例分析
【作 者】刘还珠 王维国 邵明轩 王秀荣
【刊 名】大气科学.2007,31(4).-727-734
【关键词】副高 北京 暴雨 能量锋 湿有效位能 差动 假相当位温 平流
【文 摘】北京地区大降水(≥25 mm/d)天气有72%出现在7-8月份,其中直接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影响的大降水占46%,它们主要产生在西风槽与副高相互作用的天气形势下。通过对该类暴雨的典型个例分析表明,由于受副高的影响,对流层低层副高南面的偏东气流将海上充沛的水汽输送到大陆,并折向北与偏北气流相遇,汇集在北京附近。同时,副高西北边缘与西风槽之间形成较强的能量锋区,该锋区南面的高温高湿气团蕴藏了较深厚的湿有效位能,在湿位涡的斜压项作用下转化为动能,倾斜垂直涡度发展激发了强烈的上升运动。在斜压扰动作用下,对流层中层差动涡度平流和副高西侧的暖平流破坏了北京及邻近区域的准地转平衡,动力强迫和热力强迫共同作用激发了次级环流,该处的上升运动得到加强。暴雨就是产生在强的能量锋附近低层气旋性涡度发展、高层辐散显著的地方。此外,副高西侧低层的暖湿气流北上,较强的差动假相当位温平流促使大气层结向对流不稳定发展,这对于暴雨局地的再增强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由此,形成对该类暴雨天气预报的着眼点。
5、
【题 名】1998年7月南亚高压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变异的过程和机制
【作 者】任荣彩 刘屹岷 吴国雄
【刊 名】气象学报.2007,65(2).-183-197
【关键词】南亚高压 副高短期变异 作用机制
【文 摘】利用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998年7月二度梅期间南亚高压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变异的过程和作用机制进行了诊断。结果发现,梅雨间歇期副高单体异常向西、向北发展期间,高层南亚高压曾离开高原上空东移(伸)至120°E以东;南亚高压返回高原上空时,中层副热带高压减弱南落,两者有相向然后相背移动的趋势。进一步研究这两个高压系统密切关联的原因又发现,南亚高压通过两种作用机制影响中层副高的短期变异:南亚高压在东移过程中,高空负涡度平流动力强迫的下沉运动在中层副高区域产生辐散,从动力上影响副高内的负涡度发展;另一方面,强烈下沉运动伴随的绝热加热效应又有利于纬向温度梯度维持,有利于南北风发展,从热力上间接影响西太副高的发展。最后,利用R42L9/LASG大气环流模式进行敏感性数值试验,通过改变高空南亚高压东移产生的负涡度效应,发现中层副热带高压区确有强迫产生的动力辐散和绝热加热出现,并对应副高的异常加强,成功地验证了诊断所揭示的1998年夏季副高短期变异过程的两种机制。
6、
【题 名】热带对流层上空东风带扰动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个例分析
【作 者】姚秀萍[1,2,3] 吴国雄[1] 刘屹岷[1] 刘还珠[4]
【刊 名】气象学报.2007,65(2).-198-207
【关键词】东风带扰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东撤 涡度方程
【文 摘】利用NCEP/NCAR1000—10hPa2.5°×2.5°日平均和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3年6月19—25日热带对流层上空东风带扰动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西向进退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带对流层上空东风带扰动从对流层中低层伸展到50hPa高度附近,在200hPa上表现最为明显,在热力场上表现出“上暖强,下冷弱”的垂直分布特征。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列E侧的东佰风带上的扰动在相向运动中抵达同一经度上时,对应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东退。垂直涡度方程的诊断分析表明:在东风带扰动附近,涡度倾向效应贯穿于对流层整层到50hPa高度上,在200hPa高度附近表现最显著,当高层东风带扰动东佰侧的负/正变涡增强时,当东/西风带扰动在相向移动过程中,它们涡度倾向正值区在130°E南北打通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出现突然东撤。涡度方程分析还表明,对于涡度倾向变化的贡献中,水平涡度平流的贡献最大、口效应的贡献最小;当东风带扰动附近的水平涡度平流和卢效应增强时、且由卢效应所引起的东佰风带扰动中的南、北风分量在130°E附近南北同相迭加出现“正压发展”时,有显著的正涡度增长,对应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撤。
7、
【题 名】2007年2月亚洲地区逐日500hPa西风环流指数及副热带高压脊线(120°E、130°E、140°E)位置
【作 者】无
【刊 名】气象.2007,33(4).-128-128
【关键词】
【文 摘】
8、
【题 名】夏季西太副热带高压的东西偏移和对流层低层环流变化的主要模态的关系
【作 者】陆日宇[1] 李颖[1,2] Chan-Su Ryu[3]
【刊 名】自然科学进展.2007,17(4).-546-550
【关键词】西太副高 大气环流变化 主要模态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文 摘】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西偏移显著影响我国的气候异常.文中首先修订了原有的副高东西指数定义,并利用它分析了副高东西偏移和850hPa环流主要变化模态之间的关系,发现副高东西偏移和环流变化的第一、第二模态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特别是和第二模态在1958-2003年(46年)的相关系数高达0.78.由于第二模态没有对应明显的海温异常信号,上述结果意味着对夏季副高东西偏移的季度预测可能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此外,由于这两个模态的共同作用,特别是第二模态的作用,导致1978年以来副高东西偏移的年际变率明显变大,这可能是最近20多年我国气候异常频发的原因.
9、
【题 名】基于动力统计模型重构的副热带高压中长期预报
【作 者】洪梅[1,2] 张韧[1,2,3] 何金海[3]
【刊 名】气象学报.2006,64(6).-780-789
【关键词】动力统计 模型重构 遗传算法 EOF 副热带高压预报
【文 摘】基于T106数值预报产品500hPa位势高度场序列,用EOF方法对位势场序列进行时、空分解,在考虑相邻时段位势场空间模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引入动力系统重构的思想,以EOF分解的空间模态时间系数序列作为动力统计模型变量,用遗传算法全局搜索和并行计算优势,进行了模型参数的优化反演,建立了EOF分解的时间系数的非线性预报模型。通过模型积分和EOF的时、空重构,实现了副热带高压活动场的中长期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在短期预报(1—5d)该模型与T106模式的预报效果大致相当;但对于中长期预报(≥5d),其预报效果优于T106预报产品;特别是10d以上的预报结果对副热带高压的形态和范围仍然能较为准确地描述。该研究方法对副热带高压等复杂天气系统和要素场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10、
【题 名】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际变化的特征时间尺度及其时空演变
【作 者】尤卫红 赵付竹
【刊 名】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1).-40-48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 特征时间尺度 时空演变 小波变换
【文 摘】应用三维数据的时间小波变换方法分析研究了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际变化的特征时间尺度及其时空演变.结论为: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际变化的特征时间尺度分别约为2°5a和更大的时间尺度;2a和5a特征时间尺度的最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分别位于北太平洋西部的(27.5°N,135°E)附近和北部的(35°N,167.5°E)附近;其相应的最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在纬向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东西向波动的时间演变特征;在经向上则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和较小振幅的南北向波动的时间演变特征;从较长时间的长期演变来看,5a特征时间尺度的最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的位置有一种向南移动的趋势.
11、
【题 名】2006年11月亚洲地区逐日500hPa西风环流指数及副热带高压脊线(120°E、130°E、140°E)位置
【作 者】无
【刊 名】气象.2007,33(1).-128-128
【关键词】
【文 摘】
12、
【题 名】登陆广东热带气旋特征及其与副热带高压的关系
【作 者】曾琮 易爱民 李晓娟 梁巧倩 汪瑛 谢健标
【刊 名】气象科技.2007,35(1).-36-39
【关键词】广东 热带气旋 副热带高压
【文 摘】2004年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只有2个,个数明显偏少,粤西无热带气旋登陆;登陆广东的初台偏迟,终台结束早,登陆时间集中于7月;热带气旋移速快,强度弱(为热带风暴),对广东影响利大于弊。对1951~2004年7~9月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各月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次数差异较大,最多时一个月有5个,最少时没有。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个数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强度有密切关系,可以将有利于和不利于热带气旋登陆广东的副热带高压各分为3种环流形势。
13、
【题 名】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天气特征分析
【作 者】尹东屏 严明良 裴海瑛 李进喜 沈树勤
【刊 名】气象科学.2006,26(5).-558-563
【关键词】高温 天气形势 非绝热因子 预报
【文 摘】本文首先分析了2003年江苏高温夫气的特征,并探讨了2003年江苏高温发生的主要原因,指出江苏高温是在副高控制的天气形势背景产生的,然而在副高控制的情况下,温度平流因子与一般情况不同,它对高温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小,非绝热条件才是高温日出现的关键。本文还利用数值产品建立了江苏高温预测方程。
14、
【题 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规律初探
【作 者】张炜
【刊 名】甘肃科技.2006,22(10).-129-130,181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伸北进 南退东撤
【文 摘】副热带高压是一常年存在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天气系统,它的活动变化对全球天气气候的影响作用非常重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对我国天气气候有影响作用的天气系统,本文着重探讨它的活动变化规律,从天气学角度预报副高压的进退规律。
15、
【题 名】夏季青藏高原东部降水变化与副热带高压带活动的研究
【作 者】巩远发[1,2,3] 许美玲[4] 何金海[1] 陈隆勋[5]
【刊 名】气象学报.2006,64(1).-90-99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 小波变换 青藏高原 降水的活跃/中断
【文 摘】用青藏高原上常规的台站资料和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分析和研究了1993/1994年夏季5-8月青藏高原东部降水变化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993年夏季的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南,5—8月副高脊线北移过程中,还伴有准双周南北移动过程;而1994年夏季的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5—8月副高脊线北移过程中,则主要伴有30—60d的低频变化的南北移动过程。同时,在分析青藏高原上的天气变化特征时,发现这两年高原东部的降水变化特征也有明显的不同,夏季高原上降水的活跃和中断与副高脊线南北移动变化有类似的特征。因此,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移动可能与高原东部降水的中断/括跃有一定的关系。
16、
【题 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热对流降水结构特征的个例分析
【作 者】傅云飞[1] 冯静夷[2] 朱红芳[3] 李锐[1] 刘栋[1]
【刊 名】气象学报.2005,63(5).-750-761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 热对流降水 大气环流 暴雨 局地特性
【文 摘】利用热带测雨卫星的测雨雷达和红外辐射计的探测结果,对2003年8月2日15时(北京时)中国东南部副热带高压下发生的热对流降水结构特征、云和降水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大气背景分析表明,500hPa副热带高压中心附近的较强上升运动和850hPa的水汽通量辐合为此次午后热对流降水云团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热带测雨卫星的测雨雷达探测结果表明,热对流降水云团的水平尺度多为30~40km,平均垂直尺度均超过10km,最高达17.5km;云团的最大近地面雨强超过50mm/h。热对流降水云团的平均降水廓线表明,其最大降水率出现在5km的高度,这一高度比估计的环境大气0℃层高度低1km。与“98.7.20”中尺度强降水的对流降水廓线比较表明,两者的最大降水率高度相同,但热对流降水云团更深厚;在4km高度至近地面,热对流的降水率减少速度比“98.7.20”强对流降水的快,表明前者雨滴在下降过程中因气温高而发生强烈蒸发。对降水云团顶部特征与近地面雨强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雨顶高较低时,云顶高度变化范围大;当雨顶越高时,云顶高度与雨顶高度越相近;平均而言,给定地面降水率,云顶高度比雨顶高度高出1~4km;当近地面雨强越大,则云顶高度和雨顶高度越高、且越相近。结果还表明,非降水云面积约占86%,晴空面积仅占2%,而降雨云面积约为云面积的1/8。
17、
【题 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过程的合成特征及其可能机理
【作 者】罗玲[1] 何金海[1] 谭言科[2]
【刊 名】气象科学.2005,25(5).-465-473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高 西伸过程 日本东南部高空反气旋 澳大利亚北侧低层气流
【文 摘】利用1970-2000年6月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根据(20~30°N,115-125°E)区域内500hPa的涡度变化选取了12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过程,合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过程中对流层高层和低层的环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30°N,115~125°E)区域内500hPa负涡度的增加对应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过程。在副热带高压西伸过程中,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的中心位置虽然稳定少动,但是由于日本东南部反气旋的西移,使得南亚高压东侧的脊明显地加强东伸,这可能对对流层中层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具有重要作用。在对流层低层,源于澳大利亚北侧的气流越过赤道向北传播,经由南海季风槽后到达我国江淮流域,从而影响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偏南气流。
18、
【题 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西位置变动特征分析
【作 者】王黎娟[1] 罗玲[2] 张兴强[3] 何金海[1]
【刊 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28(5).-577-585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高 东西位置 大尺度环流 降水
【文 摘】采用NCEP/NCAR再分析逐日资料,根据特定区域涡度值,定义描述西太平洋副高东西位置的指标,并利用该指标研究了6月副高东西位置变动特征。结果表明:该指标不仅避免了由于高度的逐年升高而引起的副高逐年西进的年代际变化,而且能很好地反映大尺度环流场的特征;副高偏西年,赤道西风减弱,越赤道气流减弱,南海夏季风偏弱,江南和华南地区南风增强,其东侧负涡度发展,引导副高西伸,长江流域被副高北侧异常西南风控制,有利于雨带在此维持,降水偏多易涝。西太平洋副高东西位置变化的周期分析表明,6月副高西伸指数最强的周期信号为2、4、8a。
19、
【题 名】夏季副热带高压北移的非线性机理探讨
【作 者】郑祖光 李秀玲 刘莉红 吴洪
【刊 名】气象学报.2005,63(3).-278-288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 非线性 夏季 机理探讨 北移 热力强迫 斜压大气 动力系统 相互作用 纬向气流 相轨线图 方形通道 系统状态 系统振荡 北半球 R12 流动 体制 超长波 非均匀 函数图 型式 季节性 环流型 东西向 南北向 刻画 增大
【文 摘】文中建立了含22个变量的强迫、耗散、非线性的斜压大气动力系统。该系统包含了超长波、长波和纬向气流三者的相互作用;反映了北半球两大洋、两大陆的“二波型”的纬向和经向非均匀热力强迫;采用相轨线图、流函数图以及Poincaré图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出若干典型的流动体制和环流型式;用长方形通道中的流动近似地表征北半球环流。结果表明:(1)该系统能很好地刻画斜压大气中7种流动体制及其转换;随着夏季热力强迫的增大,系统状态经历了R1→R12→V—NV→R12的变化。(2)刻画了4种主要的环流型式及其转换;随着夏季热力强迫的增大,环流型从G2转G3即副高季节性北移西伸。(3)系统的流动体制和环流型式之间的联系表现为:夏季副热带高压北移西伸即G2转q的变化,对应着流动体制由Rossby流转振荡态(R12→V—NV);副热带高压在偏北位置上的南北向和东西向的振荡活动,则对应着系统振荡态的维持。
20、
【题 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西位置异常与华北夏季酷暑
【作 者】卫捷 杨辉 孙淑清
【刊 名】气象学报.2004,62(3).-308-316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位置异常 气温 水汽通道 下沉气流
【文 摘】文中研究了副热带高压(副高)东西位置异常与中国东部地区夏季气温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有很高的正相关,当西太平洋副高偏西时,大片的北方地区气温会降低;而当副高偏东时,该地区的气温将偏高。西太平洋副高东西位置的异常对应着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长波位置和强度的很大变化,从而影响到中国北方地区的气温。更重要的是,副高西端位移所产生的扰动还会以波列的形式向极地和北美方向传播,从而从更大的范围内影响西风带环流。对2002年夏季中国北方出现的持续高温天气进行了分析。该年夏季副高持续偏东。西风带大槽也处于偏东的位置。西部的大陆副高东移扩展,与槽后的高压脊打通,造成该地区的持续高温。副高的东西位置决定了季风气流(也就是水汽的主要通道)的北向转折的路径。当副高偏东时,向北折向的位置随之东移,东亚大陆的水汽供应变为负距平,特别是中国北方地区,变得十分干燥。引起中国北方高温的直接系统是大陆高压中的极强的下沉气流,副高的偏东位置为大陆副高的东进和加强提供了大尺度的背景条件。
21、
【题 名】副热带高压研究进展及展望
【作 者】吴国雄[1] 丑纪范[2] 刘屹岷[1] 张庆云[1] 孙淑清[1]
【刊 名】大气科学.2003,27(4).-503-517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 动力学 气象学 季节变化
【文 摘】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九五重点项目“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的机理”的研究成果。该项目的研究纠正了对副热带高压成因的若干传统认识,揭示了副热带高压脊线年际变化的新事实,发展了脊线这一东西风交界面的动力模型,建立了“全型涡度方程”、“热力适应”理论及“两级热力适应”模式,并通过模拟和资料诊断研究了各副热带高压单体的形成机制及其季节和年际变化,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的规律和机制的研究中得到了新的认识。
22、
【题 名】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时的东亚大气环流特征
【作 者】张庆云 陶诗言
【刊 名】大气科学.2003,27(3).-369-380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 气环流 夏季降水 西太平洋
【文 摘】利用NCAR/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探讨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时东亚热带季风、梅雨锋及中高纬环流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异常偏南或脊点异常偏西时,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弱,850hPa矢量风距平场上东亚热带地区出现反气旋性环流,副热带地区呈气旋性环流,500hPa垂直速度距平场上东亚热带地区上升运动减弱,梅雨锋区上升运动加强,500hPa高度上东亚高纬鄂霍次克海区域出现阻塞高压,高纬冷空气直达中纬度,梅雨锋扰动加强,造成江淮流域汛期降水偏多。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异常偏北或脊点异常偏东时,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强,东亚大气环流系统的活动出现了与上述情况相反的异常型,江淮流域汛期降水偏少。

23、
【题 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和位置的气候特征
【作 者】李江南[1] 蒙伟光[2] 王安宇[2] 刘黎明[2] 冯瑞权[2] 侯尔滨[2]
【刊 名】热带地理.2003,23(1).-35-39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位置变化 气候特征 气候突变 振荡周期 年代际变化
【文 摘】利用45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5个特征指数的月平均资料,对副高强度和位置变化的气候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副高的强度在一年中出现两次峰值,第一次出现的在6月,第二次在9月。在45年里,副高强度有明显加强,融高位置有南落西移的趋势。副高强度存在3-4年、10-13年的振荡周期,10-13年的周期振荡在1950、1960、1970年代占主要地位,3-4年的周期振动在1980、1990年代占主要地位。副高在1978年附近发生气候突变,副高强度由负距平为主转为距平为主,而脊线位置正好相反。
24、
【题 名】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
【作 者】陆日宇
【刊 名】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2002,19(6).-1004-1028
【关键词】夏季 西北太平洋 副热带高压指数 合成分析 年际变化 东西向指数 南北向指数
【文 摘】利用在特定区域上平均的夏季(6、7、8月)平均850hPa位势高度异常,我们定义了两种指数,分别用来描述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上的偏移,对于东西向指数,平均的区域为副高的西侧(110°-150°E,10°-30°N),对于南北向指数,平均的区域为副高的西北侧(120°-150°E,30°-40°N),发现这两种指数是相互独立的,基于南北向指数的合成分析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吻合得相当好。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将这两种指数与国家气候中心公布的副高指数进行了比较,发现尽管有一些微弱的差别,本文定义的指数与国家气候中心的副高指数大致具有相似的年际变化,因而本文的指数与国家气候中心的指数也对应着相似的环流和降水型,进而,对本文的指数与国家气候中心的指数对应的环流(降水)型之间的不同进行了分析,表明本文的指数比国家气候中心的指数能够更好地描述对应的环流和降水型。一个重要的结果是,不论根据本文指数,还是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指数,东西向指数(或西伸指数)都比南北向指数(或北界指数)对应着更显著的降水异常,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和菲律宾海。这两种指数还可以用来描述副高在夏季里的季节推进,即,北移和东退,副高在7月中旬迅速北移和东退,发现在副高平均处于偏北或偏东的夏季里,北移或东退的幅度明显偏强。这两种指数和本文的结果可用于对大气环流模式的评估。
25、
【题 名】副热带高压强盛期汉中强降水成因探讨
【作 者】刘学军
【刊 名】教学与研究(南京).2002,23(1).-52-54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 强降水 天气预报 四川 陕南地区
【文 摘】本文主要阐述当西太洋副热带高压极强盛期,500hPa的588位势什米等高线常伸至100°E以西地区,这时川陕地区可产生连阴雨和暴雨天气。文中分析了产生暴雨的原因和预报着眼点。
 

[专题4参考文献] [返回专题列表]  [专题6参考文献]